蓝色海洋经济网·频道

www.Bluecn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频道 > 海洋服务 > 崇明岛

崇明岛

2016.01.18 13:44:08  来源: 蓝色海洋经济网   作者: 管理员   字体:【
【导读】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的冲积岛屿,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成陆历史有1300多年,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2010年代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

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的冲积岛屿,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成陆历史有1300多年,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2010年代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

岛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崇明岛大部属上海市崇明区,小部分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隆镇和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位于崇明岛北端。


崇明岛名称的由来,按《上海志名志》来源于岛上所设地区名。公元10世纪五代杨吴在顾俊沙(又称西沙,是形成崇明岛的最初两大沙洲之一)设崇明镇,是为崇明名称之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天赐盐场为崇明州,明太祖曾赐“东海瀛洲”四字,故曾名瀛洲或古瀛洲。 [2]  清代宣统年间刊印的《江苏省通志稿》中提到“崇明沙”的称谓:“三沙,在崇明县东北。《苏州府志》:宋建中靖国初,又涌一沙于姚刘沙西北,曰三沙,鼎立海心,亦谓之崇明沙。绍兴初盗邵青聚党于崇明沙,将犯江阴,刘光世遣王德浤平之。……”但仅指岛屿形成以前部分沙洲。至民国时,地图中始标注有“崇明岛”的地名(下图)。


b1.png


崇明岛,也称崇明沙洲,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东经121°10′~121°54′,北纬31°27′~31°51′(《上海地名志》 [2]  )(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崇明县志》)。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隔长江口南支水道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及江苏省太仓市、常熟市相望。隔长江口北支水道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海门区相邻。东临东海,是长江的门户。

全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状狭长如卧蚕,据《上海地名志》(1998年版)记载,面积1160平方公里 [2]  ;1990年代版的《崇明县志》则记为:全岛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区属817平方公里。 2010年代崇明区网站记录为137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00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 次于台湾、海南两岛为中国第三大岛和第一大沙岛,主要由长江输出的泥沙淤积而成。

由于1972年,属海门的永隆沙与崇明岛涨连,属启东的兴隆沙也稍后逐渐连接本岛,故也属崇明岛的部分。

永隆沙,20世纪初由江心暗沙淤涨而成。涨出时间在清同治四年至宣统二年(1865~1910),地面高程在2~2.3米之间。该岛岸线长13.77公里,陆域面积18.13平方公里(1990年代),海涂面积5.53平方公里。1968年和1969年先后进行围垦,共有耕地l12480亩,并开始种植作物。1970年在该岛西北部建海门良种站,岛的东南部建启东良种场,种植稻、麦、蚕豆、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作物。1990年代前建置永隆镇。

兴隆沙,在永隆沙以东,也是由江心暗沙逐渐淤涨形成的沙岛,1976年该岛涨出。1990年代该岛岸线长23.38公里,陆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1990年代),海涂面积23.89平方公里。1980年围垦2000亩,1985年建兴隆良种场,至1991年共围垦17200亩,作物种类基本与永隆沙类似。1990年代时建置兴隆镇。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更多信息了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