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8日,岛城水碧天蓝,依山临海的青岛海军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大都白发苍苍的300余人的特殊观光客。他们中有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有当年服役经年的水兵。但在今天,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鞍山”舰退伍老战友。
屈指算来,停泊在博物馆海上展区的“鞍山”舰,退役已整整15年了。15年来,辽阔的海防线上虽然再见不到声名显赫的“鞍山”舰劈波斩浪,但它威武雄豪的形象却始终萦绕在一代代舰员的心中。在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这批特殊的观光客是彼此相约一起来看望“老伙计”的。“鞍山”舰这位“老伙计”,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是舰员们毕生的骄傲和自豪。
舰名由海军司令员亲自拍板
“鞍山”舰,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前苏联购进的第一艘驱逐舰。那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尚在恢复,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大中型水面舰艇。新组建的人民海军的装备,主要是国民党海军起义官兵带来的、战斗中缴获的和国民党撤退时遗弃的舰艇。不仅吨位小,且老旧不堪。为加强海上战斗力建设,中国政府与苏联于1953年6月4日签订了第一个“海军订货协定”,苏联同意卖给中国4艘驱逐舰。
按照协定,第一批两艘驱逐舰于1954年底交付。这两艘驱逐舰隶属苏联太平洋舰队,1940年前后下水,均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击落过德国飞机。大致情况是:长112米,宽10余米,排水量2000余吨,航速18节。武备,除装配多门130火炮、双37火炮外,还设有较先进的鱼雷、水雷发射装置。该型战舰,虽然在当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对新生的人民海军来说,确属开天辟地,海军上下大为振奋。在筹备接舰的同时,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王宏坤、副政委刘道生等领导同志围绕着取什么舰名,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此之前,部队中的护卫舰等较大的军舰,都用省会等大城市的名字命名。据此,有的领导提出,第一批交付的两艘驱逐舰就叫“上海”号、“北京”号。有人当即表示赞同。肖劲光没有立即表态,但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他,肖司令员沉思片刻说,这两艘战舰性能固然不错,是目前我军最好的,但它不能叫“上海”,更不能叫“北京”。道理很简单,它不是我们自己造的。归根到底,部队装备发展要靠自己。军事装备永远买不到最好的。而我们装备发展、舰船发展,基础、根本在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所以我想,一艘可以用我国钢铁基地的名字命名,叫“鞍山”号。大家立即表示赞成。接着又有人提出,另一艘就叫“抚顺”号,抚顺是“煤都”,是重工业基础,也一致通过。会后,将这一意见正式行文上报了军委。
1954年10月26日,中国从苏联订购的两艘驱逐舰在青岛港举行了交接仪式。是时,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命令:苏方交付的“列什切里内依”(“果敢”)号驱逐舰命名“鞍山”舰,舷号201(后改101);另一艘“列齐威”(“神速”)舰命名“抚顺”舰。同时宣布:苏军任驱逐舰大队大队长、刘成章任政委,并分别兼任“鞍山”舰舰长、政委。
“第一舰”不辱使命
“鞍山”舰,以其百余米长,数十米高的庞大身躯泊停在码头,使军港显得格外气派、威严。官兵们都亲昵地称它为“中华第一舰”、“共和国第一舰”。1955年6月,另外两艘驱逐舰交付我军后,部队上下把“鞍山”、“抚顺”、“长春”、“太原”并称海防“四大金刚”。“鞍山”舰为四大金刚之首,是指挥舰。
“鞍山”舰首任舰长苏军是一位久经战火锻炼的老同志。他说:“第一舰”就要创第一流业绩,“海防金刚”就要发挥镇海的作用!
当时,“鞍山”舰舰员虽然经过认真挑选,但多数人文化程度仍然很低,有的连小学水平都不具备。除少数到苏联参加过短期培训的骨干外,其余大都是第一次接触驱逐舰。但官兵们学习热情、积极性是无可比拟的。在苏联教官的帮助指导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鞍山”舰就完成了训练教程规定的基本内容,担负了战备值班。1955年11月,列编刚满一年的“鞍山”舰便参加了军委训练总监部在辽东半岛组织的大规模抗登陆军事演习。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海陆空联合军事大演习,参演部队达60余万人。“鞍山”舰以“蓝军”指挥舰身份参演,担负“蓝军”编队护航警戒和近程火力支援任务,并充当参观演习的中央党政军领导和外宾的座舰。整个演习进行了10天,期间,“鞍山”舰官兵对战舰娴熟的驾驭和对岸上目标、水中目标准确、猛烈的攻击,赢得了现场参观的中央、军委首长一致喝彩和赞扬。苏联专家更是几次伸出大拇指,连称“奇迹!奇迹!”。演习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单独接见了苏军等“鞍山”舰领导,并在舰上联名题词:“同志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奋斗!”
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中苏关系破裂,国际反华势力甚嚣尘上。美国与台湾蒋介石集团相互勾结,沆瀣一气,频频出动飞机、舰艇在大陆沿海挑衅。1962年4月中旬,美国驱逐舰“狄海文”号从日本的佐世保启航,径直进入青岛外海。妄图寻机闯入中国领海,一则窃取军事情报,二则向世界炫耀不承认新中国政府,更不承认中国政府宣布的12海里领海,为疯狂叫嚣反攻大陆的蒋介石集团撑腰打气。发现美舰动向,上级指挥所当即命令“鞍山”舰与“长春”舰、“太原”舰出动,前往监视、驱逐美舰,“相机应对,绝不容许它进入中国领海!”
接到命令,“鞍山”舰立即启航,作为指挥舰与“长春”号、“太原”号编队出击,迅速赶到美舰所在海域。美舰面对我海军品字形(“长春”舰在前,“鞍山”舰和“太原”舰分居左右两侧)舰艇编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在中国领海线外游弋。此后一连两天,我舰艇编队与美舰分别在中国领海线内外两侧对峙,美舰游弋到哪里,中国驱逐舰编队就跟到哪里,距离始终保持在火力射程之内。
4月15日,已是美舰到此海域的第三天了,“狄海文”号仍未敢跨进中国领海线一步。中午,心有不甘的美舰突然掉转航向直奔中国领海线,企图进入我领海。中国编队指挥员张序三立即下令拉响战斗警报。瞬间,“鞍山”舰等各舰炮弹上膛,炮口一起指向“狄海文”号。波涛翻滚的海面上,双方战舰对峙,炮口相向,战斗一触即发……几个小时过去了,美舰见中国战舰毫不退缩,最后,只得再次调转航向,向外海退去。之后,“狄海文”号还假意向中国军舰发出表示“友好”的信号。就这样,时紧时驰,各不相让,对峙持续了8天8夜。4月21日一早,美舰见没便宜可占,进入中国领海更无可能,于是向“鞍山”舰等发出信号:“我舰现在航行正常,没有进入你们领海线,早上好!”掉转航向撤走了。
我舰艇编队用自己的智慧、胆略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战胜了狂傲的敌人,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海上大门,维护了共和国的尊严!
70年代初,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鞍山”舰完成了鱼雷改装导弹(此前一度曾改称“雷击舰”)。此后,“鞍山”舰如虎添翼。在巡行海疆防御外敌入侵的执勤中、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抢险救生战斗中、在执行打捞“阿波丸”号护航等一次次重大任务中,它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屡立大功。官兵们献身海军,热爱战舰,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爱舰如家,忠于职守,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鞍山”舰精神。至1989年,“鞍山”舰列编35年(不含苏联太平洋舰队服役的14年),航行10余万海里后,仍保持一类舰训练水平。
“海上大学”成就骄人
“中华第一舰”的地位,决定了“鞍山”号倍受倚重和关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不仅战备训练繁忙,急、难、险、重任务当仁不让,还担负党政军首长视察检阅、外宾参观、院校学生实习见学等任务。“鞍山”舰被官兵们称为学科丰富、学养深厚的“海上大学”。
海军作为我军成立的新军种,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贺龙、彭德怀、叶剑英、罗瑞卿、栗裕、肖华等数十位领导视察或乘坐过“鞍山”舰。
1957年8月4日,人民海军在青岛附近海面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海上阅兵。周恩来总理在肖劲光司令员陪同下登上“鞍山”舰,检阅了海军驻青舰艇和飞行部队。阅兵结束后,周总理应官兵们的请求,在“鞍山”舰会议室为海军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志们:庆贺人民解放军三十周年纪念!庆贺中国人民海军的成长和壮大!希望你们为建立一支更加强大的足以保卫自己的人民海军,为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而奋斗不息!”离舰前,周总理还与陪同检阅的党政军领导一起和“鞍山”舰官兵们合影留念。
“鞍山”舰又是“礼仪舰”、“外事舰”。在航期间,该舰先后接待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波兰、南斯拉夫、蒙古、匈牙利、朝鲜和柬埔寨8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军事代表团。“鞍山”舰官兵在外事活动中良好的军人素质、严明的组织纪律,给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柬埔寨宾努亲王参观“鞍山”舰后评价说:“你们是中国海军的缩影,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
最令“鞍山”舰官兵难以忘怀的是,海军党委把为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撒骨灰的任务赋予了“鞍山”舰。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少奇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党中央决定,根据刘少奇同志生前遗愿,“骨灰撒入大海”。接受这一任务后,“鞍山”舰官兵无比激动。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任务,是举世瞩目的政治任务,是党和人民的信任!舰政委陈先锋亲自部署,检试机械、清洗甲板,指挥塔上悬挂起写着“沉痛悼念刘少奇同志”白字的巨大黑色横幅,全体舰员都在胸前佩戴了白花。很快,“鞍山”舰做好一切准备。
1980年5月19日,青岛市党政军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一律下半旗志哀。11时,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长子刘源等亲属,在中央、海军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的陪同下登上“鞍山”舰。稍顷,“鞍山”舰在哀乐、汽笛和沉重的礼炮声中拔锚启航。一路行去,“鞍山”破浪在前,左右各有两艘护卫舰徐徐跟进,海空4架战机在编队上面盘旋护航。满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鞍山”舰陪伴着王光美和她的子女们,将掺了花瓣的刘少奇主席的骨灰轻轻撒入茫茫大海……
一次又一次破难克险,胜利完成重大任务,使“鞍山”舰声播遐迩、威震海疆,也使官兵们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考验。30多年来,“鞍山”舰英雄辈出。先后涌现出在勇斗歹徒中光荣牺牲的范重明烈士、为抢救渔民而献身大海的刘振发烈士、为保护战舰安全荣立二等功的焦建伟等多名英模人物。300多名官兵先后荣立三等功。同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军政指挥员。据不完全统计,“鞍山”舰在航30余年里,从水兵成长起来的团级干部近100人,师级干部50多人,军以上干部17人。其中包括北海舰队原司令员苏军、北海舰队原政治委员陈先锋中将,及现任北海舰队司令员苏士亮中将。从一艘战舰上成长起如此多的中、高级干部,在中外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鞍山”舰,名副其实“将军的摇篮”!
从“鞍山”舰成长起来的干部已遍布海军机关、部队,“爱舰如家,忠于职守,团结战斗,争创一流”的“鞍山”舰精神益发深入人心。
功成身退,余热生辉
1992年2月21日,海军批准“鞍山”舰退出现役。
至此,“鞍山”舰在我海军已在航37年,是“四大金刚”中最后一个退出现役的战舰。这些年,中国自行建造的导弹驱逐舰一艘又一艘下水,装备更新换代是大势所趋。然而,“鞍山”舰的官兵们总是依依不舍。退役的命令下达了多日,大家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保养、擦拭,一丝不苟。最后的告别总是免不了的,舰政委曲卫平主持召开党委会郑重作出决定,举行军舰退役典礼,同时也是全舰官兵向“鞍山”舰告别仪式。
4月24日上午,青岛某军港内,丽日晴空下的各型战舰全悬挂起“致敬”的语旗。“功高望重”的“鞍山”舰最后一次挂满旗。年过七旬的“鞍山”舰首任舰长苏军等一大批来宾,与“鞍山”舰官兵一起列队集合在军舰后甲板。11时,“鞍山”舰退役典礼开始。随着一声满含激情的“立正!——敬礼!”,军旗徐徐降下。苏军把旗子叠好,双手捧着交给代理舰长苏海音。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接过军旗的代理舰长苏海音正是苏军的儿子。鲜红的军旗和“鞍山”舰精神一起代代相传。此情此景,令宣读典礼致辞的舰政委曲卫平哽咽了。
“鞍山”舰退役了。但它没有像其它退役舰艇一样被用作靶船或拆毁处理。而是作为海军装备发展的见证,屹然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海上展区,迎接着八方的游人、宾客,向人们述说已经过去的峥嵘岁月和永远不过时的“鞍山”舰精神。鼓舞着新时代的海军官兵发扬“鞍山”舰精神,在建设强大海军、保卫祖国海防中立新功,激励着五湖四海、各条战线的“鞍山”舰人,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为伟大祖国的振兴繁荣,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