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经济网·频道

www.Bluecn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频道 > 船舶与装备 > 发力船舶与海洋工程!武汉长江新区探索新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

发力船舶与海洋工程!武汉长江新区探索新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

2021.10.16 11:39:48  来源: 城市文化观察   作者: 管理员   字体:【
【导读】共建共享海洋装备检测与技术验证平台,推进海洋装备标准体系融合探索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模式,共建共享海洋装备检测与技术验证公共平台。

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导向下,各省市纷纷因地制宜出台系列措施,探索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途径。武汉市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具有军民深度融合的特点,具备建立要素完整、资源共享、军民融合的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环境,最适合作为我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产业规模最大:武汉市 7 家军工研究所中船舶工业占 6 家,船舶军工单位完成总产出长期占全市军工单位总产出 50%以上。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完成总产出占全市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总产出 50%以 上。


2.产业链最完整:由于我军唯一的水面舰船总体设计所和唯一的水下舰船总体设计所均在武汉,国家围绕军船在武汉布局了从设计、建造、配套等完整的产业链。同时由于中石化将石油工程机械公司布局在东湖高新开发区,进一步完善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


3.科技资源突出:武汉市有 6 家船舶研究所,15 家中船重工旗下公司,6 所海洋工程专业大学。自 2015 年以来,国家能源局重大创新项目“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首个“深远海现代化渔业养殖装备”、工信部“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综合保障平台”纷纷花落武汉,进一步夯实了武汉作为国内海洋装备研发领域领头羊的重要地位。


4.人才优势明显:围绕武汉辐射全省,总共有 5 名船舶专业院士(占全国 35.7%)、11 名船舶设计大师(占全国 38.7%)、19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船舶专家、19 个船舶博士后流动站、以及超过 9500 名船舶专业研发人员,这使得在武汉发展海洋装备产业能够迅速占据人才资源高地。


对接长江新区的建设


探索新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发展良机。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将军民融合视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纷纷搞产业园区、上项目。然而,一些省市未切实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大量集中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关联度小、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够、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现象。此外,由于多地纷纷争抢军工集团的军转民项目,助长了军工集团布局碎片化;一些军工企业主导建立的园区最终又成为了军工企业的新生产制造基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借助长江新区建设契机,武汉市政府可考虑划定一部分区域作为新型军民融合产业的试点。按照精耕细作的思路,精练武汉市在海洋装备产业的优势,重点突出产业链集聚效应和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建设集“军队需求引领型”“产业升级转型” “军民协同创新”为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试点,探索可复制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新型发展模式。


1.png


共建共享海洋装备检测与技术验证平台,推进海洋装备标准体系融合探索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模式,共建共享海洋装备检测与技术验证公共平台。实施企业化管理、业务化运作,提供能够满足长期、连续、极端工况下实时、多学科、同步检测的试验平台和设施。建设资源共享、要素完善、军民兼用的海洋装备技术验证平台,为我市海洋装备及海洋模型的研发与检验提供服务。建造能够支撑多种大型海洋装备类型的试验台架,为国内从事海洋装备研究的科研机构、军工企业提供试验验证条件。通过推动试验验证条件的统一化、标准化,推动军工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参军民企共同推进海洋装备标准融合,积极促进海洋高技术装备研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规范化海上试验与观测研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