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经济网·地方

www.Bluecne.com

打造海洋的“绿水青山”——来自山东烟台的调研报告

2021.08.11 13:44:08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作者: 管理员   字体:【
【导读】山东省烟台市横跨黄、渤两海,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港阔水深、资源丰富,自古就是天然良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烟台人民经略海洋,烟台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走进新时代,这座依海而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海滨城市,一如既往怀抱海洋这个巨大优势,成为我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开拓者和举旗兵。

山东省烟台市横跨黄、渤两海,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港阔水深、资源丰富,自古就是天然良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烟台人民经略海洋,烟台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走进新时代,这座依海而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海滨城市,一如既往怀抱海洋这个巨大优势,成为我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开拓者和举旗兵。

眺望这座海滨城市的茫茫海洋,经岁月之潮拂过,已建成了绵延数百里的海洋牧场,海风余韵,碧波良田,鱼虾成群。海洋牧场建设就是烟台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烟台正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实现海洋经济大市为目标,乘势而上,满帆前行,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烟台力量。

打造潜力牧场,提升海洋管理服务水平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作为山东乃至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烟台一直致力于海洋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驾齐驱,先后获批全国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8年,烟台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241.1亿元,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4%。烟台以建设海洋经济大市为目标,把海洋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海洋牧场成为了这个主战场上的主力军。

海洋牧场是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而建立的人工渔场,它蕴含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展现了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成为海洋生态的净化器、海上粮仓的建设者,也成为海洋生物的保护罩,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烟台市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投向海洋牧场。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农业用水、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范围,用好“海上粮仓”建设发展资金,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探索制定休闲渔业保险政策,并培育海洋生态工程、海洋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等经济新业态。近3年,烟台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亿多元,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海洋牧场综合收入达到300多亿元。为了守住安全底线,烟台市还加强海洋牧场监管。建立了“权属清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公平惠益”的建设管理机制,加强牧场平台管理、海钓基地认定、海钓船审批等重点环节监管,确保海洋牧场安全稳定运营。同时,强化海洋生态管控,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等管控措施。

经过持续努力,烟台市共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1处、省级12处,面积达到100万亩,使海洋牧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初步实现了开发与保护同行、陆地与海洋并重、用海与养海并举。

打造绿色牧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烟台曾经渔产丰富的近海渔业产区,因为过度捕捞和超密度筏架养殖,资源枯竭,水质变差,海水遭到污染,鱼虾贝藻深受影响。为了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基础上经略海洋,烟台积极转变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对传统养殖做“减法”,压减近海养殖,防控渔业污染,拆除筏式养殖区20多万亩,更加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质量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削减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烟台也努力对生态修复做“加法”,推出海洋牧场,建造海中“绿水青山”。在每一个海洋牧场下面,都投放了人工礁体,形态各异的人工礁体,在海底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海底山脉”,上面附着丰富的水生生物,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海洋牧场还实施“放鱼养水”工程,每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人工礁体为鱼虾类生产提供了新的空间,吸引了大量鱼虾前来,在礁体内活动栖息繁育,躲避了牧场外的过度捕捞。

烟台海洋牧场的建立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了以往一味拖网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通过藻类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气和海洋中的碳160万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不仅减少了海洋赤潮等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提高了海域的鱼虾贝藻的产量和质量,在保护水产生物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打造智慧牧场,促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升级

渔业一直是烟台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生产活动。改革开放后,烟台粗放型的水产养殖向多品种、立体化的集约型发展,水产捕捞也朝自动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并向远洋开拓,渔业生产实现了由“猎捕型”向“农牧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台市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以走向深海的海洋牧场为平台,打造立体、循环、生态、健康养殖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渔业生产实现规模化、装备化、智能化。

关键技术自主开发,是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因素。海洋牧场走向深海,需要海洋工程设备为其夯实根基。烟台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全国五大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之一,本地一些骨干企业利用科研优势,在全国率先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这些稳稳立于海床之上的自主研发设备,大大提升了海洋牧场的作业装备水平。2019年4月25日,烟台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在烟台基地交付,这台养殖容积60000立方米、每年能养1000吨鱼的大型设备,只需要4名工人操作,就能智能化完成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网衣清洗、成鱼回收等操作,使得海洋牧场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得以实现,加快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海洋牧场走向深海,需要信息技术为其开疆拓土。烟台海洋牧场整合牧场数据资源,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海洋牧场观测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络,着力构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了海洋牧场“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烟台还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国际优秀科研院所合作,精心培育水产良种,着力改造提升苗种繁育软硬件设施,推广水产名优养殖新品种。大菱鲆优良品系选育、“东方系列”杂交海带、大西洋鲑鱼规模化工业养殖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借助海洋牧场平台,开发鱼皮、海参等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食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系列产品,提高了海洋资源利用率,开拓了国内外市场,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打造休闲牧场,推动建设海洋旅游品牌之城

冰心曾在散文《海恋》中如此描述烟台的海:在广阔的沙滩前面,就是那片大海,这大海横亘南北。烟台海景壮阔波澜,赶海拾贝、海中嬉戏、吃海鲜大餐让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烟台如今仍聚焦做好海洋文章,探索海洋旅游发展新业态,加快建设海洋旅游品牌之城,海洋牧场不仅为海洋旅游开辟了新空间,推动旅游向海洋纵深发展,更让游客多了一分与海洋的亲近感。

乘着船在海洋牧场徜徉,就能看到碧浪清波中一座座海上平台高高矗立。这些多功能海上平台高出海平面几十米,集娱乐、观光、体验等休闲功能为一体,同时还可以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看护救险、安全管护、环境及生物监测。站在平台上,远眺大海和海岸,视线高远,风光无限,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海上风景,还可享受海上垂钓、运动潜水、海洋科普、VR体验、真实海底观览等娱乐项目,这种海上林立星罗棋布台,海中鱼虾贝藻齐聚的美好景象成为了烟台向海旅游的新业态。

烟台市还以海洋牧场为载体,探索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水产养殖、精深加工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加快海洋渔业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通过加大码头、游客中心和垂钓平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渔业与互联网、旅游、休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休闲海钓、渔家生活体验、赶海探险、沙滩娱乐、海珍品养殖观光、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据了解,烟台2018年休闲渔业产值达到45亿元,增长18%。

海洋是烟台的过去、现在,也是烟台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70年走过,一座座绿色、智慧、休闲的海洋牧场正让烟台这座海滨城市,从浅海走向深蓝,从昔日的小渔港朝着海洋经济大市迈进,从海中的“绿水青山”成长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烟台凭借海洋这方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上,正将优势不断转化为更大的势能,带着经略海洋的万丈情怀向着更深更远的海洋奋勇前行。

(学习时报调研组:何忠国 林娜 吴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