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经济网·地方

www.Bluecne.com

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精海逐浪,驰骋海洋

2021.11.09 13:59:17  来源: 上海市科委_科技纵览   作者: 管理员   字体:【
【导读】“精海”是“精准执行海上任务”的宣言,是“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的精神体现。被称为“精海爸爸”“精海妈妈”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成员,也一直保持着想象力、创造力,他们为国家发展壮大作出贡献的雄心壮志,未曾停歇。

1.jpeg


无人艇探测作业。 上海大学供图


“精海”是“精准执行海上任务”的宣言,是“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的精神体现。被称为“精海爸爸”“精海妈妈”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成员,也一直保持着想象力、创造力,他们为国家发展壮大作出贡献的雄心壮志,未曾停歇。


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减震降噪、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突破了11项关键技术。经过10年技术突破,团队研制的10个系列的无人艇,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雪龙号”科考船、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海洋地质调查船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上大无人艇团队充分发挥“精卫填海”的精神,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精海”系列无人艇也实现了多个海洋探索及关键领域应用,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等多个奖项。


2.jpeg


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等研究工作,突破了11项关键技术。 上海大学供图


2009年的一次国际会议,让上海大学的罗均和谢少荣教授预感到无人艇“前途无量”,尽管当时对海洋、船舶的了解有限,但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专业的敏感度促使他们做出研究转向的重大决定,并着手组建无人艇团队。当时招募到团队里的很多成员,都是学院在读的优秀研究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除了罗均与谢少荣两位老师是“70后”,其他成员都是“80后”“90后”。


“精海”无人艇的研发阶段,正值水面无人艇方向在国内仍处于萌芽阶段,国外可参考的案例也寥寥无几。为了让“精海”尽快“长成”,无人艇团队奔波于实验室、工厂、码头、海上……无数次的从零开始,“精海”1号无人艇的雏形诞生。


无人艇要到海上平稳地“跑”起来,离不开海测。团队成员坐着工作船跟在无人艇后面一起出海,在海上一蹲守就是半天一天。“90后”的小伙子们动辄出差半年,足迹遍布东海、南海、黄海。有时在海上吐得昏天黑地,他们就把自己绑在船上完成数据测试。同时和他们并肩的还有团队的技术总负责人李小毛研究员,这位“80后”的年轻爸爸,凭着“希望能做成一点事情”的朴素心愿,一离开家就是半年。杨毅老师带领小组赴水下考古现场,在东海一待就是40天,正值孩子出生之时,但仅有的一次返校机会,却是到办公室整理好需要的装备,当日便返回船上。


3.jpeg


上大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的集机械、控制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水面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 

上海大学供图


同为“80后”的彭艳,如今已是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的院长。怀孕6个月时,眼看着无人艇海测实验进入关键时期,她挺着肚子,带上婆婆,扛着“羽绒服外披军大衣”的装备赶到海边;副院长蒲华燕,承担起无人艇减振降噪的任务;“90后”姑娘田亚平“穆桂英挂帅”带队完成给中石油无人艇的建造任务……无论是长达半年的海上调试还是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废寝忘食,团队成员始终将专业、专注、求精之永不罢休的理念贯彻到追求极致的研发工作中,团结进取、逐浪向前。


团队注重对优秀青年教师骨干培养,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优秀教学科研骨干、带头人,构建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人才梯队:“70后”支撑—“80后”领衔—“90后”一线负责。


为发掘、培养更多具有优良专业素质、优秀人格品格的科研人才,将大海的秘密带到课堂,将“精海”的故事讲述给更多学生,成为了无人艇团队科研之余的重要工作。团队彭艳教授、蒲华燕教授、杨扬副教授等多位教师参与学校“大国方略”“创新中国”等思政课程,以无人艇研制历程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朴素情感,引导学生将爱国激情与爱国理智有机结合,弘扬团队工匠精神,以自身的科研经验、创新精神展示、激励并教育所有学生。


团队还多次举办无人艇现场讲座、面向学生开展现场观摩,相关的实验课和通识课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举措在无数向往海洋的学生心中种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 (记者 许婧)


【来源:上海市科委_科技纵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