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经济网·频道

www.Bluecne.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频道 > 海水淡化 > 地球水危机说来就来,海水淡化已是破解共识

地球水危机说来就来,海水淡化已是破解共识

2021.08.17 18:59:34  来源: 青色幻想听梦雨   作者: 管理员   字体:【
【导读】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非政府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8月6日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1/4的人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17个国家正面临着“极度缺水”的压力,并且这一情况正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频发而不断加剧。

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这一最新的评估数据,却再次展现了全球水资源面临的严峻现实,加深了对地球水危机的关注与担忧。

那么,地球真的缺水吗?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地球上水资源储量丰富,但绝大多数我们无法直接利用。地球水资源总量中,96.5%的是海水,其余的3.5%中,又有68%是冰川,30%是地下水,仅有不到2%是可以较为方便利用的地表水。所以说,地球的“缺水”主要是缺地表水及地下水,再加上水资源分布的不平均,由此造成了全球性的水危机。

解决地球水危机,海水淡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浩瀚的大洋,为人类解决饮用水难题提供了可能。试想,如果有一天人类能有效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将其大规模地转化成可为人类饮用的水,那么地球水危机也将迎刃而解。

目前,从国际看,大规模海水淡化应用已有成功实践。沙特、以色列等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为保护本国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已建成和在建的海水淡化工厂近2万个,合计淡化产能约为10432万吨/日。

就我国来说,近年来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呈稳步增长的态势。《2017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6个,日均产水规模118.91万吨。其分布在沿海9个省市,主要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岛。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的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南方以海岛民用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以百吨级和千吨级工程为主。

可以看出,海水淡化正成为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可否认,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距离海水淡化水流入“寻常百姓家”恐怕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成本问题。相关报告显示,作为高耗能产业,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为每吨5元~8元,远高于常规水源,也高于国外先进项目的成本,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水淡化推广的主要瓶颈之一。

面对高成本难题,在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转化成本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业内人士曾坦言,作为非常规水源,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还多是市场行为,与引江河水在政府支持力度上难以匹敌,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大多数是鼓励性政策,还不足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大发展。而作为高新技术,缺少了政府的有力支持,海水淡化产业要想大幅降低成本,具备与常规水源竞争的实力,难度不小。

因此,解决海水淡化成本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国家重点专项、科技计划专项的作用,持续开展海水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我国海水利用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理顺管理机制,在国家层面明确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机构及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补贴具体方案和细则,明确不同区域、不同淡化技术的补贴方案,并强化科研投入。唯有如此,才能让市场与政府共同发挥作用,进而支持海水淡化产业长续发展。

去年3月,联合国发布了《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将有50多亿人面临缺水。因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在提高淡水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尤其是对于缺水的沿海地区尤为重要。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已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全球共识和通用做法。只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否则,当有一天陆地淡水消耗殆尽之时,面对的是一个污染严重的海洋,那么人类“向海要水”的梦想恐怕更加难以实现。

作者:周超


热门推荐